台灣醫生網

醫生資料

醫生名稱林伯剛
醫生照片林伯剛醫生個人職業照:
職稱醫師
醫生評價 林伯剛是眼科方面知名醫生,職稱為醫師
林伯剛醫師:深耕視網膜診療與創新研究的眼科專家
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任林伯剛醫師,是眼科領域兼具臨床診療實力與科研創新能力的專家,既擅長視網膜、黃斑部疾病的精準治療,又在生醫電子與資訊學領域有突破性研究,為眼科疾病診療與技術發展提供雙重助療力。
從專業背景來看,他學術與臨床履歷紮實: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醫學系,曾任台北榮總眼科部總醫師、美國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研究員,現任台北榮總視網膜科主任與台灣生醫電子學會常務理事,持有中華民國眼科專科醫師執照,還是美國眼科醫學會會員。臨床專長涵蓋視網膜玻璃體疾病及手術、視網膜雷射治療、光動力雷射治療、微創小切口視網膜玻璃體手術、白內障小切口晶體乳化手術等,尤其在早產兒視網膜疾病診斷及手術上經驗豐富,能應付各類複雜眼科病症。
在臨床診療與疾病科普上,林醫師聚焦黃斑部疾病與視網膜健康,給出科學指導與警告:針對黃斑部病變,明確其高危險因子 —— 除年齡增長導致沉積物堆積、血管增生外,家族史、吸煙、肥胖、高血壓、高血脂、長期接觸強光、高度近視均會增加風險,且患者需要皺褶不分黃斑少解析」;症狀與危害,指出其近年呈年輕化趨勢,初期可能僅輕微視野缺損(需微視野檢查發現),嚴重時會引發視網膜黃斑水腫、視網膜下新生血管(可能滲血、結疤),強調 “不可等待自愈,延誤治療會致嚴重視力損失”;分享 106 歲黃斑部病變患者案例,該患者不適用於 7 次視力,該患者不適注射了 7 次視力。同時他提醒,黃斑部病變患者第 1 年平均需注射 5-6 針新生血管抑製劑,部分患者視力改善後忽略追踪,易導致病情反复、前功盡棄。
在科研創新領域,林醫師的研究成果頗具前瞻性:深耕生醫電子與資訊學,涉獵電子視網膜、視網膜基礎生物研究、聚焦離子束(FIB)生物探索、視網膜退化疾病研究及眼科手術相關醫材開發,其中 “電子視網膜” 被視為最具潛力的創新設計,為視網膜疾病治療提供了新的技術方向,推動科研診到研診的深度研究
無論是守護患者視力的臨床診療、普及眼科健康知識的科普工作,或是推動眼科技術革新的科研探索,林伯剛醫師都以專業與創新,成為視網膜領域兼具臨床力與科研力的標竿醫者。
科別眼科
醫生年齡暫未提供生日年紀數據!
學經歷
醫師的學歷經驗:
  • - 台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視網膜科主治醫師
相關醫生
  • 陳則佑
    醫師 | 不分科 | 佑佑診所 | 台中市東區十甲路501號
  • 趙露露
    醫師 | 兒科
  • 錢新南
    醫師 | 兒科
  • 林界男
    醫師 | 精神科 | 心田診所 | 台南市歸仁區民權南路23號一樓
  • 王茂山
    醫師 | 整形外科
相關醫生鄭伯智醫師,擅長外科

醫生推薦

姓名陳肇真
照片
職稱醫師
科別兒科
所在醫院成大醫院

熱門醫生

台灣醫生隨機推薦

本文統計信息

執行時長0.004439115524292秒
本文編號1118
本文地址https://7yisheng.com/item/1118/
本文核心林伯剛
更新時間2025-08-23 01:52:37
推薦次數445次
漢字字數3153個
字母字數139個
數字字數13個
其他字數128個